sh股票什么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在a股市場上市的公司,通過借殼上市的方式進入香港市場。這樣的公司一般都是國內的優質企業,比如騰訊、阿里巴巴、、華為等等。但是在a股市場上市的公司,大部分都是虧損的,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香港上市。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香港的股票交易制度比較嚴格,不允許任何人炒股,這樣一來,就導致很多內地投資者無法進入港股市場。
一:sh股票什么意思
股票代碼前加上SH即表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所上市的股票,(SH即ShangHai的拼音首位),如SH600616即代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民生銀行。同理在股票代碼前加上SZ即表示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所上市的股票,(SZ即ShenZhen的拼音首位)如SZ000001即表示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深發展。股票代碼前SH是指:該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進行上市工作,其中SH(即上海的拼音首位所形成:shanghai)。股票代碼:股票代碼使用數字來表示股票的不同含義。 除了區分各種股票外,股票代碼還有其潛在的意義。 例如,600 ***是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代碼。 6006 **是最早上市的股票。 公司的股票代碼類似于車牌號碼,可以顯示公司。 實力和人氣,如000088鹽田港,000888峨眉山。其中較為有名的股票編碼為:上交編碼、深交編碼。1. 上交編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證券基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股票代碼實施計劃”,采用六位數的方法,前三位數是不同類型的證券。2. 深交編碼:過去,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股票代碼為四。 最近已將其升級為六項具體變更如下: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證券代碼已從原來的4位數字長度升級到6位數字。1.升級新證券代碼編碼規則后的證券代碼用6位數字編碼。 編碼規則定義如下:順序編碼區:6位代碼的第三到第六位,值范圍是0001-9999。 證券類型識別區域:6位數代碼中最左邊的兩個,其中第一個數字標識證券類別,第二個數字標識廣義類別下的衍生證券。股票代碼前加上SH即表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所上市的股票。上海證券交易所是國際證監會組織、亞洲暨大洋洲交易所聯合會、世界交易所聯合會的成員。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上海證券市場已成為中國內地首屈一指的市場,上市公司數、上市股票數、市價總值、流通市值、證券成交總額、股票成交金額和國債成交金額等各項指標均居首位。截至2013年3月11日,上證所擁有954家上市公司,上市證券數2214個,股票市價總值160750.71億元。參考資料:搜狗百科,上海證券交易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二:股票后面sh是什么意思
z代表的是深圳交易市場上市的股票,要是后面是SH的話,代表的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三:sh sz股票什么意思
股票sz和sh是股票交易所的代號,一般股票標記有sz表明這只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同理,股票標記有sh表明這只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上海證券交易所是中國大陸兩所證券交易所之一,創立于1990年11月,位于上海浦東新區。上海證券市場已成為中國內地首屈一指的市場,上市公司數、上市股票數、市價總值等各項指標均居首位。上證所擁有上千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累計籌資達25萬億元;一大批國民經濟支柱企業和高新科技企業通過上市,既籌集了發展資金,又轉換了經營機制。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2月,是為證券集中交易提供場所和設施,組織和監督證券交易,深交所履行市場組織、市場監管和市場服務等職責。深交所初步建立主板、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差異化發展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依托實體經濟現實需求,固定收益等產品創新也在取得突破。香港交易所全稱“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是全球一大主要交易所集團,也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控股公司。港交所在香港及倫敦均有營運交易所,旗下成員還包括世界首屈一指的基本金屬市場──倫敦金屬交易所。香港交易所近年來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以發展成為一家提供全方位產品及服務、且縱向全面整合的全球領先交易所。臺灣證券交易所,簡稱臺交所,為主掌臺灣股票上市公司交易市場的商業機構,位于臺灣臺北市信義區的臺北101大樓之內,也是臺灣唯一的證券交易所,1961年10月臺灣證券交易所正式被批準成立。在臺灣OTC市場的上柜公司總數為157家,臺灣OTC市場上并不只是資訊電子類高科技公司,還包括證券、機電等多達16類行業公司。
四:股票sh hk什么意思
2019年3月27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SH:601939;HK:939)(以下簡稱“建設銀行”)公布了2018年度經營業績。公告顯示,截至2018年末,集團資產總額23.22萬億元,增幅4.96%,其中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13.78萬億元,增幅6.82%;負債總額21.23萬億元,增幅4.44%,其中吸收存款余額17.11萬億元,增幅4.55%。
利潤增長態勢良好,核心指標保持穩健協調。實現凈利潤2,556.26億元,較上年增長4.93%,同比提升0.1個百分點;利息凈收入增長7.48%;凈利息收益率2.31%,同比上升10個基點;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長4.45%;平均資產回報率1.13%,平均股東權益回報率14.04%;成本對收入比率26.61%,資本充足率17.19%。
全面實施三大戰略 激發內生動能
2018年,建設銀行持續秉持大行使命情懷和責任擔當,與時代同進步,與國家共發展,與百業共繁榮,匯聚全員的智慧、釋放科技的力量,聚焦服務實體經濟,全面實施住房租賃、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三大戰略”,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風險內控管理,推動全行業務高質量發展,獲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大戰略成效顯現 創新發展釋放新動能2018年,建設銀行全面實施住房租賃、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三大戰略”,聚焦社會民生痛點難點,以金融的力量賦能社會,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業務新的發展。
縱深推進住房租賃戰略,以金融手段激活住房要素市場,穩定租賃關系,平抑租賃價格,推進住房租賃市場建設。成立首家銀行系住房服務公司——建信住房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搭建陽光住房租賃服務平臺,累計上線房源及注冊用戶數均超千萬;打造“建融家園”長租社區,探索存房業務新模式;住房租賃生態圈初步構建,場景化服務功能和平臺專業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基本形成覆蓋全國的租賃服務網絡。
全面啟動普惠金融戰略,融合現代科技,探索出以“批量化獲客、精準化畫像、自動化審批、智能化風控、綜合化服務”為特色的普惠金融新模式,普惠貸款余額及增速領先同業;推廣網絡供應鏈等在線融資新模式,以“雙大”延伸拓展“雙小”,出臺26項精準措施定向扶持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打造“小微快貸”系列產品和平臺化經營模式,累計投放貸款超過7,100億元,惠及小微企業55萬戶;探索農村金融深化新路徑,推出墾區“農戶快貸”等助農新模式,依托“善融商務”打造電商扶貧新渠道,推出“民工惠”等專屬服務新平臺;構建“惠懂你”一站式服務平臺,使普惠金融服務觸手可及,發揮大行引領作用。2018年末,該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6,310.17億元,較上年增加2,125.15億元,增幅50.78%,余額和新增均居行業首位。
著力實施金融科技戰略,啟動新一輪金融科技“TOP ”戰略,成立建信金融科技公司,整合形成七大核心事業群;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產品創新、客戶服務和風險管理賦能,將新一代核心系統延伸覆蓋到海外機構和子公司,實現集團信息科技能力整體躍升;構建公有云服務、智慧政務服務等17個平臺,為客戶、同業和政府部門提供定制化技術支持服務;探索市場化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與專業機構合作建立開放式平臺,形成聚合前沿科技、金融場景、創新商業模式的“生態朋友圈”,全方位提升對現代科技的吸收、轉化和實踐能力。

服務實體精準有效 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建設銀行始終把服務實體經濟擺在經營工作的首位,密切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項目,主動服務“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及自貿區建設,投放雄安新區建設項目首筆商業銀行貸款;創新推出“善行城建”金融服務品牌,大力支持智慧城市、生態環保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末,該行基礎設施行業領域貸款余額3.46萬億元,增幅3.04%,保持同業領先優勢。
深入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穩步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累計簽約金額7,233億元,落地金額1,534億元,簽約及落地規模領先同業;積極跟進經濟轉型升級,主動調整信貸結構,重檢信貸政策;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國家戰略,綠色信貸余額達1.04萬億元;與國家發改委共同發起設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戰略新興產業貸款余額近4,000億元,產能過剩行業信貸余額持續下降,成功完成首筆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債券發行;運用債券、基金、并購、資產證券化、投貸聯動等多元化投融資手段,扶持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產業集群發展壯大。
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加快打造建行新零售業務。貼合消費場景拓展“快貸”等便捷易用金融產品,“快貸”電子渠道個人自助貸款余額1,899.34億元;打造“龍支付”企業級數字支付品牌,累計客戶數8,502萬戶,全年累計交易量3.16億筆;以“財富管理 生態系統”智慧賦能的全新模式,面向大眾推出個人財富管理與服務平臺“建行龍財富”;不斷優化信用卡業務經營結構,開拓細分市場,拓展惠民服務應用,截至2018年末,信用卡累計發卡12,140萬張,全年實現消費交易額29,927.36億元,客戶總量、貸款余額和資產質量等核心指標繼續保持同業領先;個人手機銀行用戶數突破3億,
穩健發展厚植根基 全面提升風險防范能力
建設銀行借助“新一代”系統和大數據,不斷深化對新形勢下金融風險遷徙演化規律的認知,以全面主動管理的理念搭建現代銀行風控體系;建成企業級、數字化的全面風險監控預警平臺,成立國內首家風險計量中心,豐富和發展風險管理技術體系和“工具箱”,以現代科技全方位提升風控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進貸后專業化和押品集約化管理,提升風險處置效能。2018年末,該行不良貸款余額2,008.81億元;不良貸款率1.46%,較上年下降0.03個百分點;減值準備對不良貸款比率208.37%,較上年提升37.29個百分點。
建設銀行加強市場風險防范和直營業務管理,穩妥應對匯市、債市、股市的波動,規避風險交叉傳染。堅持穩健審慎流動性風險管理原則,前瞻性預判內外部資金形勢和資金形態變化,在確保支付結算安全的同時發揮了大行市場穩定器作用。強化違規損失統計和崗位管理,推動專業技術工具應用,提升操作風險管理效能。持續完善聲譽風險管理體系和機制。著力強化合規管理的主體責任和崗位責任。嚴格落實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等相關監管要求,建立立體式管理機制。審計作用和能力持續增強,形成強有力的第三道防線。
開放共享回饋社會 全面承擔大行社會責任
建設銀行秉持開放共享全新理念,在全行營業網點建設1.43萬個“勞動者港灣”向社會開放,共享自身資源,真誠為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等勞動者歇腳停靠提供便利場所和貼心服務,累計服務約3,000萬人次。開放共建建行大學,整合各類培訓資源,聯合境內外知名高校,發起“新金融人才產教融合聯盟”,搭建教育培訓開放平臺。實施“金智惠民”工程,面向社會大眾傳播現代金融理念,以產教研用相融合的創新實踐,探索新時代金融職業教育的善建之道。
建設銀行扎實開展三農和扶貧金融工作,助力鄉村振興,2018年產業精準扶貧貸款余額630.40億元,增幅超過30%;加強金融科技與三農服務的深度融合,創新“區塊鏈金融精準扶貧平臺”,搭建“金融扶貧撮合平臺”,依托“善融商務”平臺大力開展消費電商扶貧,截至2018年末,善融商務累計入駐扶貧商戶3,878戶,全年實現扶貧交易額100.07億元。
通過“帶上員工做公益、帶著客戶做公益、帶動機構做公益、融合業務做公益”,履行國有大行社會責任,2018年公益捐贈總額8,941萬元,著重實施了建行希望小學、高中生成長計劃、母親健康快車、英模母親等多個長期公益項目。2018年,建設銀行綜合實力、經營能力和服務水平持續受到客戶和市場廣泛認可,同時獲得英國《銀行家》、香港《亞洲貨幣》雜志“2018年中國最佳銀行”稱號,連續4年獨家榮獲《亞洲銀行家》“中國最佳大型零售銀行”稱號,并在中國銀行業協會2018年“陀螺”評價中綜合排名全國性商業銀行第一。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國內外經濟形勢紛繁復雜,機遇與挑戰并存。建設銀行人將繼續堅定信心、砥礪前行,以“服務大眾安居樂業,建設現代美好生活”為奮斗目標,用我們的耐心和堅忍不拔,用金融這把“最溫柔的手術刀”紓解經濟社會“痛點”,進一步增強服務國家建設能力、防范金融風險能力、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為股東創造更大價值和回報,為社會承擔更多責任和擔當,為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