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投資不過山海關,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第一個方面是因為山海關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是長城的起點,所以在古代的時候,這里就是兵兵家的必爭之地,而且山海關還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所以這里的防御能力是非常強的。
一:投資不過山海關
曾幾何時,東北也曾被文人墨客們比作昂頭高歌的雄雞的腦袋,比做新中國長子。單從這兩個極其贊揚意義的比喻中,東北重要地位可見一斑。
東北作為共和國長子這個稱呼,可能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建國初期,全國百廢待興,可那時候的東北,重工業發達,物產資源豐富,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倉儲基地。
如今是投資不過山海關,2021省份GDP排名。東三省:遼寧第17,黑龍江第25,吉林第26,經濟下滑也就算了。人口更是負增長,近十年東三省人口凈流出1100萬,相當于長沙一年的常住人口。
從“共和國長子”變成全國GDP“吊車尾”,這幾十年間,東北究竟經歷了些什么?
根本原因是因為東北作為共和國長子,他做出了犧牲和應盡的義務。
第一、東北為支援全國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犧牲
如果把中國比喻成一個大家庭,東北毫無疑問就是這個家庭的長子。當時,東三省養著全國大多數產業,就只看遼寧省的數據就能看出來,195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為102億元,占全國14%,全國第二位。重工業產值為72.4億元,占全國22.7%。
當時有句話叫全國看東北,東北看沈陽,沈陽看鐵西。鐵西區就跟現在的國貿、CBD、陸家嘴金融區的地位一樣。全國人民都向往當時的鐵西區,整條大街全部是大型工業區,還有全亞洲規模最大的工人宿舍。只要說自己在鐵西區上班,那妥妥的家族榮耀。端著國企的鐵飯碗吃飯有食堂,買東西有供銷社,生病的去廠區醫院,結婚了還給你分房子。
后來,因為要支援三線建設和改革開放。東北把自己最好的干部、最優秀的工人和最好的設備將近四成的產能,都抽調出去支援弟妹們。比如廣東和深圳,改革開放當時的省委書記和大部分局級干部都是東北過去的。攀枝花鋼鐵基地,是鞍鋼手把手帶起來的;東風二汽,是長春一汽援建的;研制出殲10、殲20的陳飛,是沈陽飛機工業的;一幫人跑過去建設廣大南方大地。
后來弟弟妹妹們都富起來了,甘心擔當燃料的東北卻慢慢衰落了。

第二、東北錯過了互聯網和房地產
過去20年,支撐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兩個產業,是房地產和互聯網,但可惜東北都錯過了。
東北是怎么錯過房地產?
正是因為東北,當時高度發達的城鎮化。十年前,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各省中。遼寧的城鎮化率僅次于廣東,比鄰居河北高出了整整20個百分點。黑龍江和吉林的城鎮化率,也是全國前十。這意味著當別的省份都大拆大建搞新城,讓農民進城的時候,東北只能完美地錯過房地產紅利。
東北又如何錯過互聯網?
大家都知道,互聯網主要是靠民營企業做起來的。這恰恰是東北這個搞習慣了,計劃經濟的省份最不擅長的。
這點從東北人說話的方式,你肯定就明白。一群東北人誰也不認識誰的時候,往往會先自報家門。我是誰誰誰的同學,我是誰誰誰的朋友,拐彎抹角總能找到共同點。然后就是一見如故,喝幾杯酒后,從此江湖上又多了一個好兄弟,凡事多講人情。這意味著做事主要靠關系,需要創新土壤的互聯網企業,自然就發展不起來了。
另外一點,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問題。比如說大慶油田開采到現在,石油儲量只剩下30%了,再采幾十年就沒石油了,面臨著跟山西一樣的轉型困境。而這種經濟上的低迷,也讓東北人在外面的形象被弱化。
值得一提,2020年武漢疫情,當時,衛健委公布了第一批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名單,其中東三省的醫護人員就占了全國的1/5。在捐贈物資的留言上,被人寫了兩句話:“牛奶是捐的隨便喝,醫生是借的還回來”,這就是東北人作為共和國長子的樣子,盡管東北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驕傲,外人一直黑他。但災難來了,他還是會竭盡一切伸出援手,就像當時支援全國建設和改革開放時,到窮弟弟窮妹妹那去一樣。
目前,國家已經批復了《東北地區全面振興實施方案》。從企業轉型、科技發展、新興產業培育等方面提供全面深入的幫助,促進東北趕上下一個“風口”。東北的優勢尚存,工業基礎牢固,還是有名的“大糧倉”。相信只要激活東北的市場力量,振興東北就指日可待。對此,您怎么看?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